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会学习!

必记本 2022-03-31

俞云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近日参加了两次面向本院大一新生的座谈会。这是一项学院的常规工作,历年都有举办。

几年听下来,除去一些具体的事项外,同学们总会反映一些共性的困惑。

首先,同学们反映最多的是大学的课堂进度很快,新知识点纷至沓来而相应的习题训练和讲解比较少。不少同学希望增加习题课,还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期末考试的“真题”训练,曾经甚至还有同学建议可以设置一些月考

对于一些很具体的情况老师们或许的确可以做一些安排。不过,最根本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同学们转变“应试学习”的习惯

大家在高中的时候,都有一个终极的目标,那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平时的教学和训练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的。

坦率地讲,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模式(”必记本“注:这种教育模式本身就偏离了教育的意义),但我们不否认这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现实。

只不过,来到大学,我们不可能再继续维持这种教育的模式。习题和考试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但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

少量的习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但习题多了就变成了游戏。

所以大学的老师们并没有兴趣为了难倒大家而去钻研太多的习题,也不会高强度地训练大家做习题。课程较大的知识量和有限的课时也在客观上限制了这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其实也正是要在未经“应试训练”情况下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

如果天天训练大家考试,那最后的考试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同学们平时的心思要更多地花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而不要太在意最后的考试。同时,也千万不要把大学学习高中化,把升学研究生作为大学学习的目标,过早过分地关注保研、考研这些事情,那是本末倒置。

老师们希望的是,大家能够通过平时扎扎实实的学习真正掌握了专业的知识,然后顺其自然地取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在丢掉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同时,同学们就要慢慢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对知识的掌握深度甚至是广度。

老师讲的,你未必都需要完全掌握。老师没有讲的,你要觉得重要觉得有兴趣,也大可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在学习的道路上,中学老师会拉着你的手带你到终点,你就小心跟着就行。但大学老师不会,我们只会在一些关键的路口给你指引一下方向。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的学习靠自学。老师们完全能够理解大家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这个转变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迷茫和压力,但这个屏障最终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去冲破。这个过程会有些困难,就跟大家小时候学走路必定要摔跤一样。

但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件事情本身正是大学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它甚至比掌握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在大家将来离开大学以后,陪伴大家一生的、决定大家是否足够优秀的正是这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大学里的考试成绩。无论大家将来是从事教育、科研、技术还是管理工作,无论大家将来是否还将大量地用到大学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才是你能够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内功。

上面这些话,可能会让不少同学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大家从小到大都是被家长和老师们安排好、牵着手走路的,来到大学突然要大家自己去闯路子。一定程度上讲,这的确是我们国家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家小时候被管得太多了。

但是,大家也不必太担心,毕竟学会学习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在大一就完成,我们有三四年的时间去慢慢培养。其实即使是具体的课程知识有时候也是这样,并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这些课为例子,我个人的经验,学习的时候即使觉得学好了,事后看来也常有囫囵吞枣的感觉,理解是不够深刻的。需要在后续课程中有所涉及的时候不断地回味,慢慢理解其中的精髓。

换句话说,至少对于物理学来讲,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很多知识需要等到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之后才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所以,在初次学习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有硬着头皮上的违和感其实也很正常,这个时候大家不必过于惶恐。一个阶段面对一个阶段的问题、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不要着急。

大家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经常会去思考以后的事情。这既是好事,但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我建议大多数时候还是简单一点、平和一点,不要每做一件事都想着跟考试跟保研有什么关系

大一的时候不要过于关注将来读研和工作的事情,徒增烦恼和焦虑。大学给大家设置的培养计划,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也是长期实践形成的,这其实就是大家专业学习规划的最大依据。同学们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踏实就可以,后面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

不管怎么说,大学的学习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学们也都知道了“到了大学就轻松了”这句话是绝对不正确且贻害匪浅的

高中学习压力大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高强度训练,而不是因为学习内容本身。相比之下,大学可能才是大家一生中学习任务最多的时候,所以不努力是不行的,学习的劲头绝不可以松懈。

尤其在大一刚开始的时候,不能有好好放松一下的想法,要合理地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提到过自我管理方面的不足。

我的一个建议是,大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周历表,根据前一天和后一天的课程,以两节课的时间为单位确定好每天的时间安排,安排好一些重要课程的预习、复习和做习题的时间。

其中,预习对于大学的学习其实是很重要的,将帮助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留有思考的余地,并能够及时地从老师的讲解中弥补个人理解上的缺失。

当然,在制定自己的作息表的时候,大家也不要过度要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安排,要预留一些休息机动的时间,这样才有可行性。有了计划之后,就看大家的执行力了。比如说,能不能够按时起床、按时睡觉,能不能够在时间到了的时候迅速地关上手机、结束在打的游戏。有些同学做得到,有些同学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家的上进心是不是足够强烈


与此同时,同学们之间也要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良好的同学关系将是大家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我听说有些班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甚至有些相互暗暗较劲,这可能不是一种好的风气

失去了简单的应试目标,我们的发展方向在什么地方、如何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及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上述提到的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大家。很可能会走一些弯路、碰到一些挫折。如何面对这些困扰呢?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常态,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一定程度上讲,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大家在大学学习的另一个目的,而不断地试错正是学习的过程。所以不要过分放大一时一事的困难,把这种正常的挫折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包袱。

其次,在大家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都似乎有着非常简单的价值评判标准,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什么都好。然而现实的世界却是复杂多元的

我们虽然常说付出总有回报,但这种回报未必总是能够和世俗一般的评价标准相一致。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正确面对挫折,还要能够妥善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自我的价值标准。一种稳定平和的心态将使我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而过分的焦虑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那么,如何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心世界、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作为理科生的大家,可能也需要花点时间多去看些人文社科的书籍。当大家对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多的认识的时候,也许对自己的定位也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大学的好处,就是有比较多的可支配时间,让我们去阅读、聆听、思考前人的一些答案。尤其对于将来可能成为老师的同学们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是很难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

并且我觉得,对于很多同学(“必记本”注:这里主要指华师的师范生)来讲,应该要具有一个成为未来卓越教师的抱负,有志向去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华师的师范生们没有这种想法,那又舍我其谁呢?是吧?所以,师范生的学习也不应太关注于教学技能,那同样也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

同时,对于立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同学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基于此,为了满足很多同学继续深造的打算,也为提高青年教师和博士的学术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必记本”将会在每月定期推出“学术训练营”,每期15人,敬请后台留言报名或添加“必记本”助理李博士(微信:xixiaiypf)报名。


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自俞云伟科学网博客,

为传播而发,特此声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